的確,這類新聞似乎不是什么新鮮事了。類似隨意編造信息、嫁接圖片,發(fā)布虛假網帖、蠱惑網民,終而受到懲處的案例不勝枚舉。今天,再次讀到這樣的新聞,難免令人有種“前仆后繼”之感。
其實,治理虛假網帖這類亂象并非沒有法律依據(jù)。但令人深思的是,為何有了懲處類似問題的法律依據(jù),卻還是堵不住這個違法漏洞、治不了此類社會頑疾?顯然,光憑法律法規(guī)還難以勒緊虛假網帖的脖子,不是所有違法者都能納入法治視野、受到相應懲罰。因此,筆者認為,治理虛假網帖,還需用好“四味藥”,配好藥方才能猛藥去疴。
第一味藥——“實名注冊”。虛擬空間看不見臉、見不著名,難以追蹤索跡,這讓很多人萌發(fā)了無限自由的暢快和錯覺,以至敢于無視法律?陀^上也確實如此,很多網絡犯罪難追查、難取證、難結案。歸根結底,還在于沒有在網上全面推開實名制。近日,國家互聯(lián)網信息辦公室相繼印發(fā)《互聯(lián)網論壇社區(qū)服務管理規(guī)定》、《互聯(lián)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(guī)定》和《互聯(lián)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(guī)定》,大力推進網絡實名認證、實名注冊,猶如一場治理網絡違法犯罪的“及時雨”。試問,帶著證件上網、拿著名牌說話,有誰還敢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負責?有誰還敢隨意觸碰法律紅線?
第二味藥——“掛鉤征信”。事實上,虛假網帖表面看是違法問題,本質上確是誠信問題。的確,行政拘留和罰款能夠對違法分子產生一定的警示和威懾。但總的來看,違法成本并不高,也難以產生持久影響,所以不乏有屢次網上造謠而被拘留或罰款者。在征信機制不斷健全的今天,不妨可以將此與征信機制鉤掛,讓蠱惑網民、欺騙社會的不誠信行為,在個人誠信賬單上留下永久印記,加大違法成本,倒逼自警自律。
第三味藥——“依法嚴懲”。不可否認,法律仍是治療虛假網帖的主要手段。在網絡信息高度發(fā)達的當下,虛假網帖傳播速度快、影響面廣,危害不容小覷,必須要加大懲處力度,為潔凈網絡生態(tài)兜住底。要加強網上巡察和網下追逃力度,建立聯(lián)合辦案機制,發(fā)現(xiàn)一起查處一起,不斷提高違法犯罪的發(fā)現(xiàn)率、查處率。特別是對于一些存在追查難度的案件,要一查到底、絕不姑息,讓每一名違法犯罪分子都付出應有代價,擴大法律法規(guī)的震懾效應。
第四味藥——“社會監(jiān)督”。俗話說,假的真不了,真的假不了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。虛假網帖可以欺騙很多人,卻騙不了所有人。對于虛假網帖,每一名網民如果都肩負起監(jiān)督舉報的責任,第一時間與政府相關部門互動聯(lián)動,形成監(jiān)督懲處封閉環(huán),那么虛假網帖必然無處遁形,沒有市場。
藥到方能病除。相信用好這“四味藥”,能夠讓不法分子牢記“網上發(fā)聲前,請先動動腦”,也能夠進一步潔凈網絡生態(tài),還社會大眾一片晴朗的網絡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