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動是個很寬泛的概念,粗略地劃分,勞動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分。而時下從小學生到年輕人,普遍丟失的勞動技能主要是指體力勞動,包括自我服務勞動、手工勞動、社會公益勞動、生產勞動等,它們都是維持我們生活正常運轉的“剛需勞動”,理應被每個人所掌握。
勞動之所以重要,不僅因為它是基本的生存技能,還在于勞動對人的全面發(fā)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勞動可以樹德、增智、強體、育美;勞動可以培養(yǎng)一個人吃苦耐勞、克服困難、敢于拼搏的意志;勞動可以教會一個人學會尊重和熱愛勞動人民;勞動還有助于提高一個人的生活常識和生存智慧。因此我國高度重視勞動教育,2015年教育部、共青團中央、全國少工委專門出臺《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》,提出“用3至5年時間,統籌資源,構建模式,推動建立課程完善、資源豐富、模式多樣、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,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”。
但也應該看到,在實踐當中,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、在家庭中被軟化、在社會中被淡化,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、勞動意識缺乏,一些學生輕視勞動、不會勞動、不珍惜勞動成果,問題出在哪?一方面在于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仍舊是“唯分數論”,很多家長認為,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行,會不會做家務不重要。哪怕孩子想參與家務勞動,家長也可能拒絕,因為家長已經包辦一切,為的是讓孩子“一心只讀圣賢書”。另一方面,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仍然存在。自古以來,人們就受著“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于人”思想的影響,重腦力而輕體力。直到今天,仍余毒未清。不少人仍認為腦力勞動“高人一等”,體力勞動“低人一等”。這無形當中就將體力勞動污名化了,好像“沒本事”“混不好”的人才會從事體力勞動。
這種觀念當然是荒謬的。社會的發(fā)展需要分工,每一個工種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。鼓勵孩子好好讀書,是為了讓他們擁有更多選擇權,而非讓孩子鄙視勞動、拒絕勞動。何況在勞動力愈發(fā)緊張的社會形勢下,人工的價值只會越來越高,藍領白領的界限已逐漸消除。
鄙視勞動不僅是觀念錯謬,更深遠的危害在于它阻隔了一個人的全面發(fā)展。不少人從小養(yǎng)尊處優(yōu),上大學后連基本的自主生活、管理能力都沒有,變?yōu)殚L不大的“巨嬰”。勞動能力的喪失,也讓孩子們養(yǎng)成了懶散、吃不了苦、不知人間疾苦、不懂感恩、不想奮斗的品性,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。
鄙視勞動、勞動技能缺失,已經日漸成為一個亟需引起重視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。大方向上,我們應該堅持教育改革,落實勞動教育,真正做到“五育并舉”;而日常生活中,家庭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,家長應從小培養(yǎng)孩子的勞動意識,使孩子養(yǎng)成勞動習慣,讓孩子在勞動中磨煉意志、提升品質,成為一個全面發(fā)展的人。